夏季是鄉鄰們和農資消費者用藥的高峰期,但在農藥使用過程中,我們常常陷入一些不正確的用藥“習慣”,成為了農藥使用的誤區。這些誤區不僅會影響到混合藥劑的效果,還會給受藥對象或作物帶來藥害的風險,從而降低農業種植者種植農業作物的積極性。在本期文章中,我們將重點討論夏季農藥使用的10個“習慣”誤區,并提供相應的補救方法。
在一些地區,農戶在配兌農藥時習慣于采用河溪或田間中的渾濁水。然而,這種水源中含有許多雜質,如泥沙等,會導致配兌出來的農藥混合藥劑效果大打折扣。因為這樣的水是懸浮液,容易堵塞噴霧器噴霧的藥桿和噴頭,還會使藥劑產生沉淀,降低藥效。因此,我們應該避免使用渾濁水來配兌農藥,選擇清澈的水源。
與上述誤區類似,農村地區一些人習慣于用井水來配兌農藥,認為井水清澈,沒有雜質,是理想的配藥水。然而,井水屬于硬水,含有大量的鈣和鎂離子,與農藥混合后容易產生沉淀,降低藥效。因此,我們應該避免使用硬水來配兌農藥,選擇適當的水源。
有些人在配制混合藥劑時習慣于“隨意加用水量”,根據容量容器的大小來隨意配兌。然而,這種做法會降低混合藥劑的使用濃度,導致藥效不足,無法達到殺滅病原體或害蟲的效果,還會造成農藥的流失和環境污染。因此,我們應該按照相關的配比要求,嚴格控制用藥量,不隨意加大或減少用水量。
一些農戶擔心購買的農藥不能有效地殺蟲治病,常常在使用時“額外”添加其他藥劑。然而,這樣的做法并不一定與防控目標一致,反而增加了防控成本和藥害風險。因此,我們應該遵循藥劑的使用說明,按照推薦的用藥量使用農藥,不隨意加大用藥量。
有些農戶習慣于連續多次噴灑同一種農藥,認為這樣可以增加效果。然而,重復噴藥并不一定能夠有效地增加防治效果,反而容易導致農藥殘留和藥害。因此,我們應該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病蟲害發生情況,合理安排噴藥次數,避免過度使用農藥。